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保护利用 > 名城名镇
黄山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浏览量:1289  发布时间:2021-08-18

黄山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黄山市属原古徽州,素有“东南邹鲁”,“文物之海”的美誉,各种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黟县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许村镇、万安镇、西溪南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潜口镇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渔梁村、棠樾村、雄村、昌溪村、瞻淇村、西递村、宏村、屏山村、关麓村、南屏村、卢村、坑口村、黄村、灵山村、呈坎村、唐模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厉溪村、芦溪村、永丰村、右龙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11条(屯溪老街、黟县古城街区、黟县麻田街区、黟县郭门后街街区、歙县鲍家庄历史文化街区、歙县斗山历史文化街区、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祁门县东街、祁门县西街、休宁县齐宁街、休宁县万安老街),已公布历史建筑4052处(屯溪区166处、徽州区137处、黄山区159处、歙县2976处、黄山风景区12处、黟县507处、祁门县44处、休宁县51处),),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依托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精品文化城市。

1.建立健全保护管理组织机构,确保管理工作落实

2019年机构改革后,我市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全市国家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各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所辖区域内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工作。此外,歙县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黟县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其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均有专人负责管理,部分重点保护单位还成立了民间保护协会,逐步形成了市、县、镇(乡)、村和民间组织五级保护管理网络。

2.制定出台保护管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

为做到规范管理、有序管理、依法管理,我市在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定地方遗产保护规范性文件。1996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屯溪老街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黄山市古村落保护暂行办法》、《黄山市徽派建筑风格保护管理暂行规定》、《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办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

3.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完善保护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切实抓好规划编制这一基础性工作。1980年聘请清华大学编制完成全市第一部保护规划—《屯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2009-2010年,完成101个“百村千幢”古村落保护整治利用规划编制。2018年根据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要求,我市编制了《黄山市市域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全域规划统筹。目前,已完成26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11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其中,2个历史文化名城、4个历史文化名镇、20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报省政府审批通过(其中,歙县3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作为名城保护规划的一部分报省政府审批);7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通过省住建厅组织专家评审。屯溪区正在制定《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为保护管理提供法定依据。

4.强化保护整治措施,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自2006年以来,我市即组织开展了“保徽、建徽、改徽”工作,塑造了“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城乡建设风貌,增强了全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二是自2009年起组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对全市101个古村落、1325幢古民居实施保护整治和利用。2014年起继续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对全市古城、古镇、古村落、古街4个空间形态类和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12个单体形态类的古建筑实施全面保护,在充分保护现有古村落古民居的同时,积极创新保护方式,培育新型业态,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三是自2011年11月起实施的“全市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利用三年时间,对市域内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干线两侧300米可视范围、新安江两岸、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重要景区景点周边60多个重点乡镇的违规违法建筑、非徽建筑和脏乱差环境,进行全方位整治,涉及非徽建筑整治计划1.6万幢,实际完成2.1万幢,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四是文物部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共计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其中古民居6284处。这次普查全面掌握了我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对国家、省、市、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保护标志和建立记录档案,这项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五是开展全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按照摸清底数、应该保尽保的原则,对照《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组织全面梳理和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已基本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全域普查认定工作。全市共有11个历史文化街区(2016年后,获批10个),均已完成保护标志牌设置;已确定公布历史建筑4052处,并挂牌保护。六是加强徽州古建筑技艺传承。组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和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2008年黄山学院建筑学专业开设了《徽州古建筑解析》课程,2012年《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纳入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七是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拍摄了徽州古桥、古道、古祠堂、名人故居的专辑片在黄山家园栏目中滚动播出,与安徽省作家协会、黄山日报联合举办“梦里徽州”征文活动。围绕主推“徽州民宿”品牌,举办全国首届民宿大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和徽州建筑,热爱徽州文化。八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2015年8月8日,省住建厅、市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三方在我市签订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备忘录。同年11月,又在我市召开安徽省黄山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2018年3月28日,挪威遗产保护专家哈罗德·赫耶姆教授一行4人,来我市开展遗产保护学术交流活动。中挪双方专家就各自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就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提升等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5.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创新保护方法

在省住建厅支持下开展徽派建筑数据库项目建设工作,对全市范围内各个时期徽派古建筑物(构筑物)各种信息进行数据化采集。可为损毁徽派古建筑的复原与修缮提供翔实完整的资料与模型,为徽派古建筑的保护、利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完成徽派数据库前4期项目验收,已收集 8037 处建筑基本信息,3421 张徽派古建筑的 CAD 图纸,56327 张徽派古建筑的照片,43 个徽派古建筑的全景照片,1001 篇论文著作、14 部法律法规、12 个视频等资料录入,资料类型囊括文字、图片、视频、照片、规划设计图纸等。采集了 1631 栋古建筑的点云数据、照片。用倾斜摄影技术采集许村村落资料。目前,已完成1457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及信息录入工作。

6.有机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助推活化利用

本着“保护文物、继承传统、循法守规、营造精品” 和“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推进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祁门东街历史文化街区,黟县古城、郭门后、麻田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遵遁“树典范、亮特色”的思路,经过探索总结,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领、推广作用的徽派古建筑保护利用十大典型案例:屯溪老街还淳巷民宿群项目、湖边古村落项目、西溪南小镇项目、唐模乡村客栈项目、东黄山知青小镇项目、谭家大院项目、塔川书院项目、歙县西街1号项目、祖源乡村民宿群项目、祁门东大街项目,既抢救性保护修缮了濒临坍塌的徽派历史建筑,又凸显时代特征,满足高端旅居功能的需要,成为旧城改造示范点、徽州文化展示点、经济发展增长点,也成为徽派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