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交流 > 知识介绍
徽派传统建筑建筑称谓析意
浏览量:3545  发布时间:2021-06-08

承重结构类型

穿斗式木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按屋面檩条间距,沿屋面进深方向竖立一排木柱,檩条直接由木柱支撑,柱子之间不用梁,仅用穿透柱身的“穿坊”横向拉结一起,形成一榀木构架,每两榀木构架之间使用“斗坊”和纤子连接组成承重的空间木构架。

 

抬梁式木木构架    

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木柱上支撑木梁,木梁上再通过短柱支撑上层减短的木梁,按此方法梁逐层减短,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屋面檩条放置于各层梁端。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荷载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1.jpg

 结构构件 


月梁:木梁架加工成月牙的形状。

2.jpg

 瓜梁:冬瓜梁,断面为圆形的梁和额枋两端圆混,立面如冬瓜者,多见于赣皖一带。又    名元宝梁,因形似元宝而得名。 

童柱、叉手、柁墩:童柱也称瓜柱(宋称侏儒柱或蜀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撑脊檩的短柱;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柁墩:童柱下端的装饰类似于柱础部分。3.jpg

雀替: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斜撑:在挑梁下,与柱、梁形成斜三角形状的结构组合,作用是支撑挑梁尖端的重量,把 重量变为直压力,传回柱身承受。 

驼峰: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 

斗拱: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4.jpg

撑栱:撑栱是一种在屋檐下起支撑作用的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由屋子檐柱或墙上伸出以支撑屋顶挑出的外檐,主要起承重作用。

斜栱:是具有普通斗拱的华栱和昂外,于45°线上另加斗拱。它较之一般斗拱要繁缛的多 

如意斗拱:在平面上除互成正角之翘昂与栱外,在某角内45°线上,另加翘昂。 

檩:是架在梁头或梁上短柱位置的沿建筑面宽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支承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传至每榀荷木构架上。 

椽:架在檩上以支承屋面板或瓦的长木条。 

望砖:铺在椽子上的薄砖。用以承受瓦片,阻挡瓦楞中漏下的雨水和防止透风漏尘,并使室内顶面外观平整。 

望板:又称屋面板,铺设于椽上的木板,以承托瓦片之用。

枋:断面为矩形,作用以柱间拉结为主,有时也承受重量,依进深方向,直贴梁下,连接于猪头之间的叫随梁枋。

 额枋:是柱子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砌上明造:屋内不设顶棚,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平梁:宋式建筑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乳栿: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卷棚:卷棚,又称“轩”,是室内天花的一种。 

人字棚:外观形似“人”字的室内天花。 

枫栱:处于横栱的位置,并由其演变而来,但不承载任何构建的纯装饰物。 

昂:昂在斗拱中的地位是很高贵的一种。 

一斗三升斗拱:45°插栱插入柱头出跳,栱上三个升呈直角状分布。 

一斗三升交麻叶:亦有令栱上出耍头者,并将耍头做成麻叶头状。 

交互斗:交互斗,位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斗。 

飞檐椽:附着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加尾长(如三尾或二尾半),再乘举架系数三五举增高加斜为长度,椽径同檐椽.

檐椽:从下金桁到正心桁(檐檩)之间的一段椽子,叫做"檐椽"。檐椽的尽端就叫做"檐头" 

脊檩:是指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蜀柱:蜀柱为梁上矮柱,《营造法式》又称侏儒柱,用于垫高,使构件达到所需要的高度。 

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替木:替木:起拉接作用的辅肋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防拔榫的作用。 

三.建筑构造

柱础: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大了柱基的受力面积。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与江南民间。 

八角柱:八角柱是一种多面体,是柱体的一种,是指底面是八边形的柱体,也是第六种有无限多成员的柱体集合(八角柱包含所有底面是八边形的柱体,即是是凹八边形) 

坐吻式马头墙:坐吻式马头墙以独特的窑烧构件“坐吻”当顶而出名。 

鹊尾式马头墙:鹊尾式马头墙的博风顶端以人工雕凿类似于喜鹊尾形式的砖作构件为主,故而取名“鹊尾式”。 

印斗式马头墙:印斗式马头墙顶部窑烧的古篆文字中的“万”印斗为主,得名印斗式。 

门罩:门罩其实指的就是较为简单的门楼,只不过在结构和造型上显得较为简洁一些。门罩通常只是在门头墙上用青砖垒砌出不同的形状,在顶部砌出仿木结构的屋檐,并镶刻砖雕作为装饰。 

牌坊:徽州古牌坊俗名牌楼。它不同于民居(民居是住人的),也不同于祠庙(祠庙是供神的)。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的建筑物。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 

门楼:门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依附厅堂而建。 

槅扇:又称格门、格扇,根据开间大小,每间可做四扇,由立向的边挺和横向的抹头组成木构框架。抹头又将槅扇分成槅心、绦环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个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棂条拼成各种图案。 

美人靠:“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的场所。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 

悬山顶:悬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硬山顶: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封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歇山顶: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卷棚顶:即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古代中国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攒尖顶: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屋顶的一种屋脊。 

垂兽:垂兽又称角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 

窗楣:是指框上的横木。窗楣即窗框上的横木,可以理解为窗过梁,也有做成拱型的。古建筑在该部位多做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 

漏窗:漏窗,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 

抱鼓石:抱鼓石是中国传统民居,一般位于传统四合院大门底部宅门的入口,形似圆鼓,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浮雕: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 

镂雕:镂雕是一种雕塑形式。即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镂雕亦称镂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 

圆雕:圆雕作品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匾额: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隔扇:安徽俗称“格子门”,是建筑内部进行分割的主要建筑构建。 

封护:山墙直砌到顶,将构架全部封在墙内,叫做封护墙。徽州古建筑中有:砖墙封护土墙封护。 

天井:天井是汉族对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者是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天井两边为厢房包围,一般面积都比较小,光线也被高屋围堵因此显得较暗,况且状如深井,因此而得名。 

三水归堂:天井由一边高墙,三边坡向天井的屋面围合而成。 

四水归堂:根据风水之理“得水为先,藏气次之”。且徽商素有“肥水不外流的观念”,称“四水归堂”之宅为聚财屋。 

照壁: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 

门脸:指房屋的主要立面;尤指有装饰的入口。 

.平面形制

1.凹形平面:为三间一进楼房(在三间式的基础上也是五间式的,但为数较少)。三间式的进深与开间基本相同,平面约呈方形,加上四周高墙保护,形似一颗玉玺,因此又称为“一颗印”。 

回形平面:有称四合式,俗称“上下厅”,也称“上下对堂”。为三间两进楼房,是两组三间式相同的组合,即门厅与客厅相对的四合式组合。 

H”形平面:是三间二进堂中间为两个三间式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个天井。前面天井一侧沿正面高墙,后面天井一侧沿屋后高墙。中间两厅合一屋脊,也称“一脊翻两趟”。 

“日”形平面:一般为“凹”形平面组合而成。前后各有一个天井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以三间式为一单元,按中轴线纵向排列三进。 

.空间形态

1.入口空间:

2.仪门空间:从大门进入徽州民居后会经过仪门空间,平时普通客人拜访时则打开仪门两边的小门,让客人进入,只有有身份的客人来到时,才将中间的门打开迎接贵客。 

天井空间:徽州宅居,进入大门先见“天井”,天井由两种形式三水归堂和四水归堂。 

厅堂空间:厅堂是用于聚会、待客等的宽敞房间,是体现“礼制”的空间,布置在中轴线上,是徽州宅居等级最高的单元空间。 

5.厢房空间:徽州宅居的厢房空间,功能上主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等级低于厅堂空间,私密性较高,对外几乎不开窗,靠面向天井的格扇通风采光。

6.庭院空间: 

门坦空间:门坦是祠堂空间序列的起点,平面近似为长方形。 

享堂:享堂的前檐完全敞开,便于族人行祭祀跪拜之礼,也是族老们平时议事的地方。享堂为一层或者两层。当享堂为两层时,楼下空间高敞,而楼上空间较为低矮,主要作为附属用房。 

寝堂:寝堂的进深比较浅,开间均为五间,空间趋于方正,环境幽暗,充满神秘氛围,有利于满足祭祀空间的精神需求。 

廊庑:为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分别而言,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有壁,可以住人。 

讲堂:徽州讲会制度兴盛,主讲坐席,其他学者环列以听。 

斋舍:家居的房舍;书房、学舍等。 

万年台:也称作固定式戏台,是指只有演戏一种功能,台基为固定式,不能随意拆卸的戏台。 

观景楼:观景楼为登高观景、品茶聚友、凭栏远眺之场所,一般位处村中街巷交会节点处或村外围边界处。 

17.前店中坊后宅:前进为“铺”,对外开大门,两侧设柜台。过小门,二进为“坊”,空间较高,有的还设直通屋顶的天窗,改善工作环境。三进为“宅”,与二进通过天井相连,楼上作储藏。

18.前店后宅:前进为“铺”,后进为“宅”,二楼为储藏。 

下店上宅后坊:底层前进为“铺”,后进为“坊”,宅居位于店铺二楼。 

木牌坊:以木质为主要建材,榫卯结构,这类牌坊因材料特性难以保存,现实存颇少。 

石质牌坊:以石质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类牌坊现存较多,形式多样。 

冲天柱式牌坊:即牌坊柱穿檐出头

 屋宇式牌坊:即牌坊柱不出头,置于坊檐底部止。

十、工艺称谓 

(天花、藻井、隔扇、门窗、隔断、斗拱、雀替、斜撑、梁柱、门罩、匾额、柱础、吻兽、抱鼓石等木构件、石构件、砖构件)